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作者: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易宪容 易纲上任人民银行行长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尽管易纲一直在强调,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稳中向好,2017年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略有上升、企业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同时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得到控制。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强劲,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同时拥有充足的政策工具防范系统性风险。所以当前中国最好的策略是管理好自己的经济,继续坚持金融市场的基本改革战略。也就是说,易纲行长上任后会坚持以往的既定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不会有大多的变化。 不过,从最近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实际货币市场操作来看,有分析认为中国央行的货币可能出现转向的迹象。该报告明确表示,目前整个宏观杠杆率控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从而采取了“稳增长”替代了此前的“去杠杆”。特别是该报告与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相比,其用语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上一个报告所说的“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的影响”现改变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变化”;前一个报告所说的“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现改变为“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此外,新报告剔除了“削峰填谷”这一等。 其实,2018年第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用词的变化,尽管整个货币政策的格局即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多大变动,但是货币政策关注点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以往更关注金融监管效应及金融体系内部风险的防范转移到关注实体经济的增长上来,用调结构取代去杠杆,也意味着各类杠杆扩张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去杠杆迫切性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除了居民的杠杆率上升了4个百点到55%以外,企业及政府的杠杆率都在下降,但整个经济增长动能则有所减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会从“稍紧”转向“略微宽松”,或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出现转向。但仅是词语上来理解还是不够。 可以说,近10年来,通过信用过度扩张来保证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央行的惯例。近9年来信用的过度扩张已经到无可复加地步。比如,1949年到2008年M2,但商品房和住宅的销售总额分别上升了10.4%和11.4%(因为全国房价在普遍上涨,特别是市场实际房价上涨比政府公布的数据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只要国内市场的价格还在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比住房投资者想象得在快,那么国内商品房销售总额增长还会持续,201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就不存在多少问题。所以,有人分析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会逐渐地转向宽松,这种判断意义不是太大,因为对于市场来说,本来就是采取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让其再宽松到哪里去不太可能,反之,随之国内市场的泡沫普遍吹大,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加快,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收紧概率会大于再放松的概率。 还有,目前市场上感觉到流动性不如早些时候宽松,并非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收紧,而是影子银行整顿、互联网金融整顿及100多万亿元理财资产管道业务的规范化。金融市场的这些重大变化,可以对开发企业影响和冲击会非常大。因为,国内许多开发企业没有这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有可能面临资金链跟不上的巨大风险。 也有人认为,尽管从4月份公布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但企业融资难、信用债违约风险频发等问题,都是需要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所调整。所以,上个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内需,同时中国央行意外地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意味着向市场发出的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宽松的信号。但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较宽松了,如果再让这种货币政策宽松所面临的风险肯定不小,更何况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想解决国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所以,中国央行短期内的货币政策至多是保持现状,及逐渐地转向对信用扩张边界收紧,否则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