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有钱都拿不到地”?严厉的调控与饥渴的开发商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与今年住房市场明显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地市场炙热滚烫,以至于有钱都不一定能拿到地。 在26日举办的2017中国(上海)城市土地展上,来自南京、合肥等近30多个热点城市的千宗拟上市地块集中参展。此次展会共吸引350多家房企报名,“中国前200强开发商基本全部出动。” 在多个城市推出严格的调控政策下,开放商对于拿地的热情依然高涨。“南京、苏州、合肥的地块我们都有兴趣。”某房企华东区域投资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然而,并非有兴趣、有资金就能拿到土地。“能不能拿到地现在说还为时过早,现在,不是谁有钱谁就能拿到地”,某房企投资拓展部人士感慨道。 疯狂抢地 尽管去年9月以来全国掀起调控潮,且3月开始加码,但开发商们仍豪掷巨资抢购土地。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恒大、碧桂园、中海、保利、龙湖等10大房企拿地总额高达2246亿元,同比大增83.3%。 房企对于土地的积极性直接体现在购地金额大幅增加上。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50大热点城市合计出让土地金额为6370.2亿元,同比增长63.8%。其中,武汉、合肥、南京、郑州、杭州、苏州、天津等城市卖地超过200亿。 一线、热点二线城市仍是房企拼抢的重点。1-3月,全国土地成交额前10名的城市累计成交2961亿元,同比增加59%。二线重点城市继续占据榜单前列,其中武汉以513.1亿元领衔全国,合肥超过400亿,同比涨幅明显。 持续抢购的结果就是土地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209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8.3%,同比上涨49.0%。其中,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341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44.1%。 拿地有风险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之前称,现在土地市场上很明显拿地成本增加。一旦房价进入调整周期,房企很可能面临巨大的销售难题。对于溢价率超过100%的高价地来说尤为明显。 研究部总监张宏伟称,房企“加杠杆”的资金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这意味着下半年房企首次“加杠杆”的资金将到偿还期限。如果企业无力偿还,则面临资金压力。 如此一来,对于房企来讲无非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借新还旧,但发债成本已推高,私募收紧,非自有资金已经不能用于拿地环节。下半年房企借新还旧的能力会进一步降低。另一种就是要加快销售回笼资金。但现在调控从严,市场去化速度大幅降低,到了下半年,市场调整的深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写道,北京一家房企高管对当前土地市场状态有极大困惑:以前各家开发商预期不同,所以拿地表现不同可以理解;后来,各家为了求生存积极拿地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多地块已经无法理解其背后的盈利逻辑,有的甚至要倒贴钱才能运营。 为何热衷拿地? 澎湃新闻援引合景泰富地产投资部人士称,“对开发商而言现在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保利润率,还有一种就是跑量,无论是大房企还是小房企,热点城市的地块还是首选”。 很多企业面临“拿或不拿”的两难境地,克而瑞分析师朱一鸣此前这样分析称:如果硬着头皮拿地,调控下的房价不能持续上涨,高价地就会带来亏损风险;如果不拿地,在该区域的土地储备消耗完后就面临无项目供货的境地,区域公司会面临解散,必定会被市场淘汰。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曾在评价北京抢地时称,“实际上,在多数房企眼中,能拿到地块是在北京继续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即使是基于市场占位和品牌形象,开发商也会想方设法在北京市场拿地并进行开发销售”。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政策重压下,企业依然竞争拿高风险地块。从未来预期看,企业还是为了增加货值而拿地。房企拿地主要还是从企业战略考虑,市场价值不高。 银行方面对于土地开发业务的积极性也很高。在上述的城市土地展上,来自无锡分行的工作人员称,过来参展主要是为房企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房企招拍挂拿地、开工到后期销售银行都可以提供服务,包括为房企提供开发贷款等。” 澎湃新闻援引房企投资部人士称,现在手上有土地就是“王”。 .华.尔.街.见.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