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1:4场外配资卷土重来?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少数券商在推动,但银行均在死守1:2杠杆底线 监管的严打,让配资市场一度陷入“寒冬”。不过近日有媒体报道,场外配资已有复苏迹象,1:4杠杆似卷土重来。记者昨日多方采访发现,深圳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较少,但主要为券商在推动,银行仍死守1:2杠杆底线。 银行死守杠杆底线 就场外配资最高可放大至1:4杠杆的传言,记者采访了深圳银行方面的情况。此前银监会曾向各银监局下发《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了要求控制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杠杆比例,其中优先级和劣后级资金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不得变相放大劣后级受益人的杠杆比例。再加上经历2015年股市的“过山车”后,银行对于配资的业务已经变得十分谨慎。 “年前就有听说,与之前降至1:1的杠杆相比,我行最近的杠杆是放开了一点,不过最多也就是1:2。而且据我所知,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死守着1比2杠杆底线呢,一方面是监管的要求,一方面是出于风险的考虑。”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的高层告诉记者。 他表示,2015年股市的大幅波动,至今仍让银行“心有余悸”,“虽然配资都设置了平仓线,但是当时那么多资金一下子都掉下来,还是太吓人了。所以虽然我们最后基本上也没有亏损,但我们决定再也不扩大这一块业务规模了。”该高层透露,该行目前对于配资业务的策略就是“求稳为主”,并主要做存量,不再主动对外宣传推广。“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现状。”他说。记者随后又询问了四五家银行,得到的答案均是如此,“现在确实没有银行敢做超过1:2杠杆的,而且最近监管又在严查了。”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 部分券商“蠢蠢欲动” 不过,与银行的一味“求稳”和“保守”相比,部分券商则还是在“蠢蠢欲动”。记者了解到,深圳有私募人士接到过券商可以提供配资的消息。一位资深私募人士透露,自己从去年末到今年,收到了好几位熟悉的券商朋友发来的信息,都是问“需不需要配资”。该人士透露,这一消息并未公开发布在券商的官网或者其他官方渠道,只是在私人渠道传播,并且杠杆比例没有传言的1:4这么高。 另据一位靠近券商的知情人士透露,虽然银行目前最多只能够提供1比2的杠杆,但券商可以通过夹层、收益互换、增加通道等多种方式将杠杆放大。“打个比方,如果你想配2000万,那么你至少得有1000万才能在银行那里配得到资金,但你的钱又不够,只有500万,这种时候,券商就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帮你再拆借500万过来,再一起打包去银行那里配资。从而让你获得1:4的杠杆。” 当然,这种夹层资金也是需要成本的。据一位私募人士透露,目前从银行拿到的资金年化利率一般为5%左右,但这种券商打包的产品年化利率则在7.5%~8%之间,再刨除掉夹层资金成本等费用,券商一般从中仅能赚取0.5%至1%的息差。 “有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息差可赚,券商就是赚个交易佣金。其实,现在券商还在做这种擦边球业务并不是因为最近行情回暖了,而恰恰是行情不好,交易很不活跃,才要到处去找人来配资。以往坐在家里看人上门来求着配资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该私募人士叹道。 另一位受访的私募人士表示,以往券商基本上是与外部有资源的信托机构或者平台来参与场外配资,不过管理层整顿之后,无论是券商还是信托的举动明显低调起来了,基本上是只与熟悉的合作方操作配资。“媒体说的最高到1:4的杠杆,我估计应该是私下协议,券商现在肯定是不敢顶风作案的。”该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券商更倾向于以中介的身份参与配资市场,投资者在该券商处开户、参与交易,而券商则负责联系出资方,主要由出资方与配资方两方商议杠杆比例,券商基本不参与到具体的流程中,只赚取一定的介绍费用。□ .詹.钰.叶. .谢.惠.茜 .深.圳.商.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