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次
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导致近期京津冀霾天气多发重发 中国气象局7日举行近期霾天气气象成因媒体通气会,专家介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近期京津冀地区霾天气多发重发。 2016年11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地区共发生7次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冷空气不活跃、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多,导致大气环境容量低、大气自净能力弱是近期京津冀地区霾多发重发的主要诱因。 预计1月8日至14日,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京津冀地区无持续性雾和霾天气,但11日前后京津冀地区中南部有轻至中度霾。 环保部部长回应重污染天气热点:环境质量改善负重前行 环境保护部6日晚间举行新闻发布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了重污染天气相关热点话题。 近期,环保部和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了2016年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显示多数地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入冬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已发生多次大面积、长时间重污染天气。 陈吉宁表示,我国的环境质量改善是在“负重前行”。所谓“重”,就是要在高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改善,加快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排放量后面是“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非绿色的生活方式”。 他指出,大气治理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陈吉宁说。 陈吉宁介绍,环保部正在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针对性解决好这段时间的冬季污染问题。 陈吉宁介绍,目前,环保部已制定了取缔燃煤锅炉;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散煤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冬季错峰生产力度;加快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等六措施强化污染治理。 卫计委:采取积极举措最大限度减轻雾霾对群众健康影响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空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监测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卫生部门将加强健康防护产品的标准制定,推动相关产品标识规范使用,指导公众市场消费。 国家卫计委将继续加强相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对医疗机构做好重污染天气诊疗指导,向公众大力普及自我防护知识;加强重污染天气健康影响方面的科学研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研究投入;加强科学防护措施,特别是加强针对个人防护、室内防护以及儿童、老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点人群,还有学校、 等特殊公共场所的防护指导。 另外,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从雾霾对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上来看,室内空气PM2.5浓度在75以下时比较安全,诱发健康问题较少;家有孕妇、儿童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敏感个体时,室内空气PM2.5浓度应尽可能降低至35以下。 王宇介绍,选择口罩时,优先选择标有KN95或N95、FFP2及其以上标准的口罩,同时应考虑面部贴合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针对重污染天气,《公众雾霾防护手册》中提示: ——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雾霾天气时公众要及时关闭门窗,减少烹炸、吸烟等加剧室内污染的行为,保持室内清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对人群健康的损害。 ——重污染天气时,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外出时应佩戴口罩,返回后应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肌肤,减少暴露。 ——注意科学饮食和养生保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抵抗力。 ——重污染天气时,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要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加强医疗指导。 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重点加强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做好重污染天气医疗机构诊疗指导工作,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和健康教育,加强重污染天气健康影响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强科学防护措施,特别是针对个人防护、室内防护、重点人群、特殊公共场所的防护指导,加强对健康防护产品的标准、标识的规范指导。 .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