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次
让新市民成为“有产者”,共享城市化红利,这是他们扎根城市、构建内需社会的必然路径。在政策选择上,应考虑以地均产值、就业人口密度为指标考核,划定低效或闲置工业用地刚性腾退的红线。 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世界经济始终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化又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只有向内挖掘改革的潜力,通过推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等传统动力转型,推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业、消费升级等新动能成长,才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增长。 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改革主体框架已经搭建。目前,我国实际城镇化率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而内需潜力全球第一,消费升级嗷嗷待哺,这表明我国并不缺乏动力。 当前,内部资源环境的倒逼、共享红利的诉求,外部经济低迷、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我国旧增长模式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显露,改革亟待从准备和动员期转入深化和攻坚期。而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和夯实内需社会,这是深化改革、释放经济社会活力的优先选择,而“住有所居”则可以视为新型城镇化的抓手。 当前,以城镇化重塑工业化、市场化等传统动力,培育和壮大新动力的路径渐渐明晰:即以2.7亿外来务工人群和新就业大学生、1.5亿“三留人群”□ .李.宇.嘉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国内统一刊号 CN51-0127 全国邮发代号 6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