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洋奶粉追逐热降温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海淘奶粉的好口碑、好销量受到监管考验而动摇。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今年10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泓乐乐博维、澳纽可、贝瑞可等4款问题奶粉被禁入境,而浙江监管部门抽查30多个海淘奶粉发现19个不符合国家标准,乳清蛋白不合格率高达63%。  这边厢,曾经的畅销款如澳大利亚的奶粉代表贝拉米等,开始出现业绩低于预期;那边厢,不少巨头仍在加码布局中国市场,恒天然与中国银行签订了15亿等值货币授信,惠氏则抢滩孕产妇奶粉蓝海,洋奶粉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洋奶粉市场走到转折“路口”  洋奶粉的口碑销量风光不再。国家食药监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纷纷对进口食品加强全程监管,不少知名品牌在加严加密监测下“现了原形”,多批次洋奶被检出各种问题而被拦在境外。“其中当然也包括鱼龙混杂的假洋品牌。现在跨境购非常流行,不少洋奶粉并非正规渠道进入市场,代购或部分海淘途径进来的奶粉有可能存在真假掺杂、不符合我国国标或是保质期快到等问题。”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跨境购或海淘进来的奶粉或符合原产国标准,但一定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标。  有专家认为,海淘进入的洋奶粉不见得适合中国人体质。今年8月央视报道对19款热销海淘奶粉检测发现,其中8个样品的铁、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样品不合格率达到42%。此外,还有抽检结果曾显示,个别品牌的样本有掺杂疑似植物蛋白。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看待奶粉市场,不少洋奶粉逐渐褪去了“高大上”的光环,市场追逐洋奶粉热开始降温。  “近年来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洋奶粉已经走到了转折路口,奶粉新规要求国内外奶粉企业将实行统一注册管理,这意味着不少洋奶粉将因管理、监管门槛提高而告别中国市场,留下的基本都是市场份额稳固的一二线巨头。”专家分析认为。  乳业巨头不断加码中国市场  乳业巨头也不敢懈怠,积极通过布局上游或新兴业务站稳脚跟。日前新西兰最大乳制品企业恒天然宣布与中国银行签订15亿元等值货币授信。  记者获悉,虽然其仍是中国乳制品进口额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但近年来却一直深耕本土化养殖生产,在业内人士看来,其能获得授信也是因其具备中国牧场资源,未来其将着力开展本土整合业务。该分析人士分析称:“恒天然深入布局中国牧场的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加快与中国整个乳制品产业的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乳制品产业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做进口生意。”  而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惠氏日前推出超高端孕产妇奶粉产品,欲复制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成功路线。  业界声音  孕产妇奶粉市场  仍处于培育阶段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表示;“相较于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成熟,孕产妇奶粉市场仍处于消费者培育阶段,目前在售的很多都是非配方型产品,而该市场总体规模暂时还只有十个亿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将很大。”不过,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尽管入局试水企业不少,但目前市场销售仍有限。某品牌奶粉透露,孕妇奶粉在该公司销售占比和行业整体情况差不多,比例仅在5%左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