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次
12月22日清晨,在西北风的劲吹下,北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蓝天。而在此之前长达5天的漫长时间里,北京等周边多个省市被一场重度雾霾笼罩,包括北京在内的23个城市更是发布了红色预警。 12月19日,星期一,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小学的校园里静悄悄的,没有了往日的读书声和打闹声。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红色预警指令的通知》,12月19日-21日,学生停课三天,在家进行自学和复习。 此前的12月15日,北京市预警中心发布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工业企业停限产,中小学幼儿园停课。有人质疑,大范围发布红色预警是否必要?这样做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针对这一疑问,12月21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根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总体专家组及地级市的环科院和环境监测中心等科研单位,由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领域9位院士、25位教授和研究员等一流专家组成。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多个城市仍然达到严重污染水平,但由于各地政府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影响有所减轻。以北京市为例,预测18日PM2.5小时峰值浓度将超过400微克/立方米,但实际最高浓度为275微克/立方米;天津预测峰值浓度将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实际峰值浓度为38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预测峰值浓度将超过700微克/立方米,实际峰值浓度则为631微克/立方米。 “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一级。”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仍需推进污染物减排 既然已经采取了红色预警措施,为何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雾霾?专家组表示,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是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仍以火电、钢铁和建材为主,而且是沿太行山进行布局;能源结构则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使得污染物排放强度一直处于高位。 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国的8%,煤炭消费占全国的9.2%,单位面积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此外,京津冀主要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间的一次PM2.5增加50%左右。 “冬季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导致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专家组表示。 另外,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重污染天气过程频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温度偏高,冷空气活动强度弱、频率低,大气污染扩散能力降低,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多次重污染过程。 “污染产生不是一时一日,污染治理也难一蹴而就。京津冀区域正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叠加的时期,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处于高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很艰巨。要彻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必须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专家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