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次
又是一年双12。 自2014年双12支付宝以“5折”大促销的方式掀起线下移动支付大幕,此后每年的双12都成为移动支付“斗法”的日子。 继2015年双12推出“云闪付”之后,2016年12月12日中国银联携手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宣布开展“回馈持卡人消费季”活动,启动了中国银行也纷纷推出扫码付产品。“随着监管标准的出台,各家商业银行都将推出扫码付产品,我们行会在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两端开启该功能。”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称,消费者有望迎来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密集优惠补帖期,尽情享受巨头“烧钱”带来的乐趣。 那么,银联和银行等巨头进入业已成熟的扫码付市场,还能掀起多大波浪?对扫码付现有市场格局又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标准的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蔡剑波称,我们正在制订“云闪付”二维码的产品方案、业务规则、风控策略以及接入流程等配套措施。 记者采访的多家银行均表示一定会接入,而大多数支付公司也表示会考虑接入。 新旧二维码支付的差异 然而,同样是商业合作,缘何银行更青睐银联模式,而非互联网支付呢?多数接受采访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何也愿意选择银联模式?而同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微信和支付宝的“自我玩转”的二维码支付与银联的模式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从直观上看,微信、支付宝由于是与一家一家银行谈下来的直连通道关系,在支付过程中做完了转接清算,这意味着消费者、商户、商业银行和互联网支付四方在闭关里玩转,绕开了清算机构银联。”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在刷卡手续费的商业模式中,银联当然急了。 在上述模式中,商业银行仍是资金的划转方,托管方,作为商业机构可以赚取手续费,也是既得利益者。但探究其中,在“大数据”的当下,对发卡行而言,消费者在哪里扫码、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业银行并不掌握。 不透明的数据背后意味着商业银行征信数据的缺失,且在互联网支付巨头“垄断”的当下,银行也会失去与其谈判议价的主动权,此前工行与支付宝的“短暂”分手就是最好的例证。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因此银行也急了。” 而同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于大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他们却没有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那么多的自己的客户和消费场景,生存环境仍很艰难,没有实现持续盈利的模式,更没有与银行一一谈判直连的能力,而为了业务不得不选择通道公司转接,从而让其它公司赚取了通道费用,因此这些公司也很着急。 而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就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发布答记者问称,相比市场上部分机构已经在推广应用的二维码支付,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最大的特色是:银联二维码支付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与实体银行卡支付的差异仅在于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变化,其后台账户仍基于实体银行卡账户,不存在因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金融风险,消费者资金安全更有保障。 此外,商业银行可以获取与传统银行卡支付一致的、透明的、完整的支付信息,有利于风险识别管控和客户关系管理。 而从已经推出扫码支付的银行来看,这一次在二维码支付试水中表现“凶猛”,如建行可以支付全卡付功能,可绑定任何一张I类借贷卡账户,民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