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宏观 | 点击:次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彭文生日前指出,今年中国“类滞胀”特征将更为明显,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或引发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调整,房价下调终将难以避免。他认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增长向左、通胀向右”的“类滞胀”格局,根本原因在于资产价格与信贷相互促进的顺周期性下,房产泡沫的不断膨胀最终将带来供给约束。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彭文生日前指出,今年中国“类滞胀”特征将更为明显,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或引发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调整,房价下调终将难以避免。 1月4日,彭文生在光大证券2017年投资策略会上作出如上表态。他认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增长向左、通胀向右”的“类滞胀”格局,根本原因在于资产价格与信贷相互促进的顺周期性下,房产泡沫的不断膨胀最终将带来供给约束。 具体来看,“滞”“胀”的出现分别有其原因。 “滞”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只能通过其他行业运营成本上升来消化,从而制约这些产业的产出。其次,金融和地产的过度扩张占用过多资源,不少企业“不务正业”涉足地产开发,导致资源错配拖累潜在增速。最后,城镇化叠加金融周期,房地产投资拉动高污染行业的效果越发明显,环境的恶化制约供给。 “胀”的推升则通过如下途径。以房租衡量居住成本导致CPI低估,房价攀升体现为隐性通胀,但其推高了内部实际汇率(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价格之比),增加制造业成本,贸易品竞争力下滑,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国内价格上升,隐性通胀因而转为显性通胀。此外,环保压力通过减少供应和增加治理成本推升价格。 彭文生认为,“类滞胀”的持续时间与政策操作密切相关,“若房价与信贷的顺周期性能被打破,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将有助调整经济供给端的扭曲,虽然需求一段时间内也会由此下滑。”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在今年触发金融周期下半场的健康调整。 彭文生指出,中国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的路径可能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美国和日本的“类滞胀”均出现于金融周期接近拐点时,美国的调整方式为房价下跌、信用紧缩,产能收缩,物价呈现中性。日本则是房价下跌,但维持信用和产能,物价呈现通缩。而中国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时,房价上升,若去产能效果显著,通胀压力或超出预期,货币政策将被迫收缩,房价下调不可避免,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