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12月MLF余额及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各种粉”能替代降准吗?

时间:2019-03-29 | 栏目:宏观 | 点击:

央行昨天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MLF共7330亿元,其中期限6个月3580亿元、1年期3750亿元,利率分别为2.85%、3.0%,均与上次持平。但上证报却刊文称,MLF不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需求。 央行昨天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MLF共7330亿元,其中期限6个月3580亿元、1年期3750亿元,利率分别为2.85%、3.0%,均与上次持平。同时收回115亿元到期MLF 。 这意味着,12月净投放MLF共7215亿元,12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34573亿元。净投放量和月底余额均创纪录新高。这再度引发市场关于是否应该降准的讨论。 媒体援引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周浩的评论称,降准的概率在下降,MLF存量余额隐含了5-6次降准。在贬值压力下,央行只能通过MLF的方式投放资金,因为“降准被认为会给市场过度宽松的信号”。 但上证报却刊文称,MLF不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需求。 信号意义太强 一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应对外储变动对流动性冲击的重要手段。上海证券报简要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和外储的变迁史。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是一种风险准备金。 当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一路冲高,主要原因是加入WTO以后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大量买入外汇,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同时,为防止货币供给过度扩张,央行不得不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干预,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 但是,时过境迁。我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长,从1600多亿美元攀升至2014年6月的峰值39932.13亿美元,其后一路下行,201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数据已降至3.05万亿美元。 在外储不断下降的同时,央行并没有如此前那样通过频繁降准来对冲。2016年,央行仅进行了一次降准操作,更多时候是通过MLF向银行体系投放流动性。去年前11个月,中国外汇占款下降约2.59万亿元。同时,MLF余额全年净增加近2.8万亿元,对冲了外汇占款流失形成的基础货币缺口。 央行之所以慎用降准,主要原因是存款准备金率有很强的信号意义,其变动意味着银根的松或紧。 对此,央行在201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到:“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更多地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MLF提供流动性。” 降准还是MLF? 上海证券报分析认为,至少从现在看2017年外汇占款的下降态势大概率还难以根本逆转。MLF不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需求。 该报认为,在“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央行于2017年1月正式启动将表外非现金类理财纳入MPA考核体系进行综合管理。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商业银行表外运作空间压缩趋小,旨在推动其扩张表内的业务空间。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表内业务就是信贷,因此,反复权衡之下,从技术上说央行也需考虑降准。 而周浩认为,MLF才是可行的选择。MLF和降准唯一的区别是价格问题,央行通过投放MLF推高了市场的整体资金成本,反映了降杠杆的政策意图。目前,中期借贷便利3个月期、6个月期和1年期的利率分别为2.75%、2.85%、3.0%。 不过,尽管争议不断,目前市场上对于降准的预期正在逐渐升温。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上周表示,应择机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适度对冲由MLF和PSL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进行合理有效的切换。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近期表示,从逻辑上降准早就该发生了,但是降准可能会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又在放松的观念,这制约了央行的选择。 但是他认为这个观念是可以扭转的,这种预期引导也可以开始做起来,从而为货币政策空间提供更多回旋余地。他称: 2006年到2007年准备金率快速的调整,我们就不断地说提高准备金不是大斧头,这只是一个常规的调节的工具,我觉得这种预期的引导也可以开始做起来,从而为央行的政策提供更多空间回旋的余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