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上周,来自外资投行野村证券研究报告中一段关于“中国央行入市购买股票ETF”的猜想引爆了市场。 资料图 当然,这个大胆的猜想被很快证伪。不过,要说日资背景的野村证券能够提出这一猜想也并不稀奇,毕竟日本央行是主要经济体中极少数直接介入股票市场的央行。 “我们将牛牵到水边,告诉它们水的味道不错,但它们并不喝。所以我们应该亲自喝水,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日本央行原委员须田美矢子(Miyako Suda)曾形容日本央行通过ETF来购买股票的行为。 只不过,在更多人来看,这些年来日本财政把自己灌了个水饱,但国内企业和个人却似乎还是无动于衷地观看财政喝水秀,依然不怎么爱喝水。 那么,日本央行到底自己在股市中喝了多少水呢? ●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启动“养鲸”经济刺激计划,提出将央行购买股票ETF作为货币宽松政策的一部分,规模为每年4500亿日元,意在提高本土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刺激企业进行主动投资。 ● 2013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QQE,股价上升的财富溢出效应并未惠及日本国内的投资者。 换句话说,将牛牵到水边,告诉它们水的味道不错,但它们并不喝;亲自示范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后,牛还是不愿自己去尝试。 托市托成大股东,当下市场对于日本央妈的担忧一点也不少:一是由于日本央行的爆买计划,日经指数225家公司的浮筹被悉数吸入。一旦企业的自由流通股进一步枯竭,流动性将进一步下降,导致个股的波动性升高。 二是资金流入驱动的交易将扭曲股票市场。个股的买入理由不再是基本面,而是资金的涌入。近年来,每当日本东证指数下跌超过0.2%,日本央行便会介入买入ETF,防止可能出现的崩盘。由此,投资者可以不再关注公司的基本情况,而紧盯日本央行的日常购买股票即可。 三是市场永远高悬一把叫做退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央行不可能永远持有大量ETF,一旦决定停止购买、甚至开始抛售ETF,难以预料其对日本股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归根到底,健康的市场依靠的是经济的基本面、上市企业的盈利估值和投资者的信心,若不然,强按牛头不喝水的故事,一样还是会上演。 .中.泰.证.券.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