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曹中铭:首家外资控股券商面世 证券业洗牌大幕开启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日前,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UBS AG(瑞银集团)增持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比至51%,核准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这也是今年4月28日《外商投资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发布实施后,证监会核准的首家外资控股。这或许意味着,证券业的洗牌大幕将开启。 自1995年中金公司成为首家合资券商以来,合资券商的数量逐渐增多,个中也有像海际大和、财富里昂等合资券商变身为内资券商的。但在此前,由于受到政策上的限制,合资券商中,外资股比一般较低,内资控股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办法》实施后的5月2日,证监会就受理了瑞银证券变更5%以上股权实际控制人的申请,凸显出外资欲实现控股的急切心态。 针对外资控股券商的出现,内资券商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面对。不过,对于内资券商而言,所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少。比如券商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问题。券商四大业务包括经纪、承销保荐、自营与资产管理等,即使是全牌照券商,其业务范围也只局限于此,个中虽然不乏行业属性的原因,但在四大业务中,没有哪家在其中能形成绝对的优势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百余家券商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客观上并不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 而从每年券商分类评价结果看,券商的表现差强人意。一方面,证监会对券商实行分类监管制度,每年都会出现十数家或数十家券商降级的现象,甚至有的券商连降多级,这说明,许多券商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等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另一方面,每年评为AA级的券商虽然有10家左右,但目前却没有一家券商能够评上AAA级别的最高级,实际上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 此外,某些内资券商还存在诸如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像近几年频频曝光的欺诈发行问题,就是券商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券商作为保荐机构,无法发现欺诈发行企业的造假行为,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而且,虽然券商行业曾经历了整顿潮,但券商频现违规现象,却也为券商行业敲响了警钟。显然,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券商行业的足够重视。 在目前百余家券商中,合资券商只有12家,占比相对较小。而且,具有全牌照证券业务资质的合资券商也只有中金、瑞银、中银国际等三家,其他的要么是以投行业务为核心,要么是有资格拥有全牌照的券商。整体而言,合资券商还无法改变当前内资券商龙头地位的格局。 但既然首家外资控股券商已经出现,那么今后出现第二家、第三家甚至更多外资控股券商将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今后出现更多拥有全牌照的外资控股券商或只是时间问题。证券业对外开放,外资控股券商的增多,虽然有利于引入境外机构先进经验,引入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但对于内资券商而言,市场蛋糕只有那么大,分食的多了,能“抢”到手的份额也就少了,甚至有的券商抢不到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尽管首家外资控股券商的出现,还不至于对内资券商形成太大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控股券商的增多,券商行业整体格局发生变化,或将是不可逆的。 目前国内券商虽然有百余家,但没有航母级的券商,更没有像美国摩根、高盛等那样的全球知名投行。这既是国内券商的短板,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个人认为,首家外资控股券商的出现,对于国内券商而言,今后会面临着竞争加剧以及重组整合的问题,实力强的大券商市场份额将越来越高,资源逐渐向大券商集中。而一些中小券商将面临生存的困境,出局或是其难逃的宿命。 外资控股券商的出现,在引入竞争的同时,通过学习外资的成功经验与长处,可以壮大国内券商的实力,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不今后内资券商的“走出去”提供助力。而这,可以说是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另一层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