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这一批中国老板,为什么慌成这样?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他是肖知兴,9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原本抱着“应付”的心态,读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后来却在诺基亚的工作中发现管理的乐趣,一步步走上了管理学者之路。 他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士、西方管理学泰斗明茨伯格的门生。但作为一名管理学者,他不得不像大多数同行一样,直面一个职业层面的尴尬——经常被老板们或明或暗地耻笑,“生意都没做过,你懂什么管理?”。 对此,肖知兴有着清晰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上,在文化的隔阂上,持续死磕管理这个“鬼东西”,“人生三万天,我们只能对准一个方向去做功,才能在这个世界留下点痕迹,证明你曾经来过。” 以下文字是他对中国老板人性和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我相信,无论是对于企业家朋友还是普通读者,都会有不少启发。 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行业二十多年,我最大的感触是,管理作为“西学中的西学”,一般的老板,真进不了门。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创业的几拨老板,很多都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群,失业、落魄、没地方去的,才会去创业。他们的家庭环境、学习底子是很薄弱的。 不仅这个人群对管理认知不够,甚至一些受过好的教育的精英,也不知道管理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一般人是摸不到的管理的大门的。 但是,那个年代,朝天放三枪,就能掉下一只鸟。你只要胆子大一点,运气好一点,很多人都创业成功了。不幸的是,被这种成功包围,他可能就失去看清自己的机会,觉得自己很牛很伟大,结果埋下非常可怕的“失败种子”,而不自知。 1 中国老板的3大“怪相” 怪相1:不断重播的“内心剧场” 很多草根出身的创业者,小时候非常穷,又缺乏爱,被人冷落,而且没有彼岸宗教和终极关怀,所以他做事情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来证明自己。 其实,证明自己是一件貌似高大上,实则很低端的事,背后不过是恐惧感在支配。 很多做企业的人,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好不容易把企业做到5个亿,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发现睡在上铺的兄弟已经做到10个亿,然后急了,哼哧哼哧到10个亿,参加一个老乡会,发现有个你平时最瞧不起的老乡已经做到20个亿…… 你到温州、晋江、汕头之类的地方去,最偏远的农村,都是7层楼、8层楼、9层楼,每家每户都盖得很高,但是没人住,为什么?攀比,是没有尽头的,你永远处于一种煎熬的状态。 杨绛说,人生这种名利圈,就像“蛇窟游戏”,里面有成千上万条蛇,但只有一只蛇能探出头。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游戏几乎没有赢的可能。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这种现象,有点像时光错乱。我们很多人怕高考,成年之后一做噩梦就在那儿答题。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一做噩梦,就会回到那个极草根、极艰难的时代。这会约束他的行为选项,几十年下来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做。 心理学管它叫“内心剧场”,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反复上演两三台戏,有人一辈子演的是《我要证明给你看》;有人一辈子演的是《我不想被人管》……内心剧场往往源自童年的经历,每个人上演的戏都不一样。这是观察人的蛮重要的一个维度。 怪相2:不是管理的“管理” 管理学,本质上是“西学”,背后是系统方法、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中国人恰巧在这三个方面比较薄弱,这就给我们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经常会用一些不是管理的手段替代管理,还以为那是真正的管理。打个比方,哥们义气,弄几个亲信在身边,靠私人关系这种不是管理的东西。 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比成本。你用这种“哥们义气”的管理方法,刚开始成本低,但很快会上升到你不能承受的程度。而职业化的管理,刚开始成本看起来挺高,但它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所以,企业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