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际 | 点击:次
[第01页][] 导读 媒体:全球化不能开倒车 释疑经济走势 中国高层开出四颗"定心丸" 媒体:全球化不能开倒车 3月25日,以“直面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未来”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在海南博鳌正式开幕。 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持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背景下,“究竟是像一些国家那样关起门来搞保护主义?还是积极采取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走向命运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年会开幕式前抛出的这个问题,成为1800多名与会代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报记者在与多位嘉宾交流后发现,观点的激烈碰撞让一个共识更加清晰,那就是全球化不能开倒车。 客观趋势不会逆转 这几日,博鳌这座美丽的南方小镇再次展现出它的“国际范儿”。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汇聚于此,聆听日本国宝级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同台探讨如何将“制造”做到极致,目睹来自美国硅谷和以色列的创业大师碰撞创新的思维火花……“让这一切实现的,正是全球化。”一位外媒记者这样感慨。 “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不是单纯的主观愿望。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的内生需求,是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周文重的这一观点,得到参加今年年会众多代表的认同。 德国贺利氏控股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凌瑞德指出,在汽车、电子、航天技术、医疗健康、半导体等很多产业里,完全是一个全球化和跨国界的价值链。全球化是一个既成事实,是没办法开倒车的,就像挤出去的牙膏,要收回去不太可能了。 瑞银集团董事会主席阿克塞尔.韦伯也认为,全球化从来都不是直线发展的,其间既有全球快速融合的时期,也有遭遇挫折或缓慢发展的阶段。虽然全球化进程在过去一年遭遇挫折,但经过必要的调整后仍将继续前进。 新兴经济体成主力 全球化正处在一个关口。坚定信心的同时,世界各国也需合力为全球化寻找一条继续向前的新路。 “全球化会产生赢家,也会产生输家。”美国约翰大学教授肯特.凯尔德指出,中国因为全球化让7亿人脱离了贫困,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全球化也的确在一些国家内部产生不平等的问题。 面对问题,正确的方式是寻找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肯特.凯尔德认为,中美等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应对不平等的问题。“为了达到全球稳定器的作用,美国必须在经济上保持相对开放的状态。” “过去认为新兴经济体是阻碍全球化进展的主力,现在反过来了,发达经济体开始成为反全球化主力,新兴经济体成为想融入、推动全球化的主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说。 务实的“中国设想”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被寄予厚望。在年会中,中国也再次贡献智慧,提供有效务实的“中国设想”。 “”是今年年会设置的四大讨论板块之一。许多与会代表都认为,“”建设正是全球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国际大背景下,‘’建设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一枝独秀。”年会发布的《亚洲竞争力2017年度报告》如是称。 周文重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版全球化的一个设想,如果各国能够做到共商、共建、共享,把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在“”倡议的大盘子里加以推进,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预期的。 “全球经济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亚欧大陆的转型。在现在的欧亚格局下,尤其是在亚投行成立之后,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连接中国、东欧乃至西欧的‘’倡议,长期来看都将具有全球意义。”肯特.凯尔德认为,通过“”倡议,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欧洲形成了良好互动,为全球化作出良好示范。 年会发布的《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也指出,“”倡议的持续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与人文合作,而且为应对“逆全球化”思潮、塑造全球化动力提供了新的支撑。(.人.民.日.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