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问题在于,有些根本不懂经济学常识的人,抓住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的紧张气氛,通过一些根本行不通的“算法”,进一步制造人民汇率贬值的紧张气氛。 我们传播常识和知识,而不是焦虑和彷徨。 人民币贬值两年惊天大波动。不到一年半从最高升值10%左右到贬值10%左右,可以说是空多双杀。最近半年在美元强势加息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又步入了快速贬值的通道。上下波动,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化应有之义。 问题在于,有些根本不懂经济学常识的人,抓住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的紧张气氛,通过一些根本行不通的“算法”,进一步制造人民汇率贬值的紧张气氛。比如一篇文章叫做“人民币破7不可怕!可怕的是:1美元=人民币19.77元“。还有一篇更加哗众取宠,同样的算法用了不一年的数据,已经喊到了”29.66元“。真是为了标题党没有下限。 《人民币“破7”不可怕!可怕的是:1美元=人民币19.77元》文章部分截图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美国的M2是13.92万亿美元,GDP19.36万亿美元,那么M2/GDP=0.719万亿美元。注意了,第一个无知的bug出现了,两个单位为万亿美元的数比值之后,竟然没有消除量纲,0.719“万亿美元”,还煞有其事的带着单位不同国家货币计价的比值,就是汇率。因此用的M2/GDP就是一单位GDP的货币价格。如果把这个国家的GDP只看作是生产一瓶水的话,那么就是这瓶水用人民币和美元进行的计价,那么结合数量方程式,在假设货币流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M2/GDP之比,便可以看多是购买力平价的近似值。 但是,他悄悄的动了手脚,那就是将GDP已经按照汇率6.757进行了美元化核算。而要重新换算回来,应该是19.77/6.757,大约等于3,跟OECD用的购买力平价PPP相差无几。 当然,现代汇率理论早就过了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定价模型阶段,因为当前外汇主要集中于交易盘而不是实体盘,因此利率平价理论、汇兑预期理论、汇率超调理论等将外汇当作金融资产的交易类模型,成为当前主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对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主要是从边际和心理上进行,而非用M2/GDP这样不靠谱的数据进行比较,因为: 第一,两者的金融结构不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广义货币存量当然相对较小,如果看将货币基金也纳入形成的M3的话,实际上也不低。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所以居民的储蓄是以存款的形式形成M2,即使近几年理财化趋势非常明显,但也绕道后通过通道或沉淀一大部分计入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