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金融委第三次会议的潜台词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9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下一步重点工作。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 会议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经济金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就业保持稳定,微观主体韧性进一步增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贯彻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稳定,各类金融风险得到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逐步增强。 会议强调要抓住六大关键问题推进工作:一是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和部门协调,特别要加强金融部门与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继续有效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既要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也要防范各种“黑天鹅”事件,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务实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确保已出台措施的具体落地,及早研究改革开放新举措。资本市场改革要持续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五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活力。六是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正向激励机制,营造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积极进取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六大关键问题,如何解读?货币、财政、监管,什么是问题要害?哪些是当务之急? 货币、财政、监管三管齐下,多渠道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经济金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就业保持稳定,微观主体韧性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总体经济形势下,金融系统需积极贯彻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此前,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何谓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结构性宽松”或许是正确答案。此前,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中性货币政策就是不紧不松。而总体看,未来货币政策政策将呈现结构性宽松,不会大水漫灌,会把握好度,将更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下半年以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金融领域频频出现的关键词,监管层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是高度重视。那么,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实现结构性宽松? 从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期召开的几次会议来看,想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从货币、财政、监管三方面同时发力,打造多渠道的疏通方式。 货币政策:结构性、精准化调整特征明显 货币方面,今年以来,定向降准、MLF操作等货币政策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中长期流动性成为资金投放主力。而从人民银行近期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同时,结构性、精准化调整特征明显,等量续作MLF、定向正回购都更体现出对银行间流动性的精细调控,把好货币总闸门。 例如,9月7日,人民银行开展1765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近日发文《构建有效金融监管体系,监管者、监管政策激励相容》,做了详尽解读。 徐忠指出,金融监管的激励相容应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者激励相容,监管者应目标清晰、权责对等、建立有效内在激励与外部约束。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二是监管政策激励相容。监管政策应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守住风险底线,在金融创新和防控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具体而言,想要做到监管者激励相容,要从三方面解决问题: 一是目标清晰明确,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矛盾。 徐忠指出,我国近年来暴露的一些金融乱象和微观局部金融风险,身兼发展与监管两职的监管部门目标冲突是重要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霍姆斯特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