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曹中铭:IPO堰塞湖逐步缓解 新股离市场化发行还有多远?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IPO“堰塞湖”已从高峰时的约900家降至不足300家。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23日,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96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267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64家,中止审查企业3家。曾经“高高在上”的IPO堰塞湖,正逐步得以缓解。 与巨量解禁的限售股一样,曾经多达700家、800家的拟上市企业排队,犹如悬在A股市场上方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也让IPO市场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传导至二级市场上。如何破解IPO堰塞湖问题,曾经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如今,随着排队企业降至300家以下,IPO堰塞湖给市场造成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IPO堰塞湖能够缓解,是多方面合力因素的结果。其一,近几年新股大量上市。以2017年为例。去年沪深两市挂牌新股438家,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份,也大大缓解了IPO堰塞湖。其二,众多排队企业上会审核。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发审委全年审核266家排队,2017年IPO上会企业共计488家,今年上半年发审委共审核了111家IPO企业的首发申请,两年半时间发审委累计审核865家。虽然期间不乏新进的排队企业,但超过800家企业上会审核,无形会也大幅减少了排队企业的数量。其三,IPO审核从严。自去年10月份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IPO审核越发趋严,在导致IPO过会率大幅下降的同时,也促使众多的排队企业纷纷终止审查。此外,IPO审核趋严背景下,像此前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企业,也不会贸然递交IPO申请了。 随着IPO排队企业降至300家以下,可以预见的是,IPO审核保持从严的态势,排队企业的数量会进一步下降,直至最终步入企业上市不再排队的阶段,亦即IPO审核步入即报即审的时代。 在不久的将来,IPO堰塞湖将不再是“问题”了,但IPO中的新股发行却一直是个“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新股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发行。对于新股发行制度,监管部门多次表达了要进行改革的愿望,事实上,IPO制度也历经多次改革,但目前的新股发行,离市场化发行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的新股发行,客观上都掌控在监管部门的手中。比如对于过会企业而言,哪家企业发行,什么时候发行,都由证监会说了算。像集团早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但由于其发行规模较大,融资金额较多,而目前市场又处于极端低迷的阶段,因而其新股发行一直未获批文。此外,监管部门对于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也设置了23倍的高压线,而从这几年的新股发行市盈率看,绝大多数都低于23倍,甚至也出现了多家新股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的奇观。 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重点应在于新股的市场化发行。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行的市场化。什么时候发行新股,应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形说了算,而不是由监管部门掌握。二是要实现定价的市场化。设置发行市盈率高压线虽然有利于新股发行,也有利于创造新股不败的神话,但由于受到限制,实际上是行政干预后的结果。而实现了定价的市场化,发行价格由市场说了算,市场会给予其合理的估值。新股不败神话不仅不会上演,中签新股还面临着破发的风险,这样的新股发行,显然更切合市场发展。 笔者以为,随着IPO堰塞湖的缓解,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必要再次提上日程。对于新股发行,既要实现发行的市场化,也要实现定价的市场化,如此才能实现新股的市场化发行。 .价.值.中.国.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