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若不是拼多多的横空出世,人们可能依旧沉浸在眼前大都市的繁华之中,迷失在当下“消费升级”的热风深处,却全然不觉:全国还有80%的人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 同样的道理,就像你看惯了“本科遍地走”,听惯了“专科多如狗”,说惯了“本科生不值钱,一抓一大把”,却不知道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居然还不到4%。 任何自我感觉良好,在数据面前都是苍白的;数据不会说谎,骗人的只是我们自己狭隘的感知。 可能有人会起疑:而今我们国家经济体量已稳坐全球第二把交易,为什么穷人还是如此之多?答案很简单:国富不等于民富,宏观国民经济增长与百姓身家财富增长并不同步。 为了寻求最为客观真实的证据,我们还是要借助数据来说话。 人均GDP越来越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作为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人均GDP历来都是被各个国家所推崇的重要指标。 从数据上看,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距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此外,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历史最低点10.18%,而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到了2010年之后,该比重再也没有低于过20%。 那么,的收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居民收入构成主要包括:工资和薪金收入。 顺便提一句,另有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约90%的职工只拥有工资总额的不到50%,而其他约10%的高管或垄断行业职工,却瓜分了超过一半的工资。这样对于90%的人来说,他们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比,自然更加悬殊。 到底还是穷人多。 劳动报酬在GDP 中的比重显著偏低 严格地说,按照官方统计口径,职工工资涉及到的范畴并未涵盖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等等。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居民收入状况,还可以选择采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占比来加以分析。 从数据看,自1990年起,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不到48%,最高为1990年的53.4%,从此再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以来,该比重更是长期低于一半,最低的2007年甚至不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