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盛松成:对影子银行不应赶尽杀绝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甚至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应有机统一、动态平衡。 中国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在近些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部门来看,我国政府、住户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而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随着金融去杠杆取得成效,实体经济也开始了去杠杆进程。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也研究了坚持结构化去杠杆的问题,并重点研究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事实上,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甚至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应有机统一、动态平衡。 一、我国结构性去杠杆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2017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 250.3%。从部门对杠杆率的贡献来看,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年至2016年年均则增长8.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6年年均则增长1.1个百分点。尽管居民部门杠杆率在2017年有所提高,从2016年的51.1%提高4个百分点至55.1%,但增幅已经开始放缓,比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个百分点。 其次,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影子银行风险得到初步治理。根据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增长近乎停滞,年底时的总规模为人民币65.6万亿元,而2016年底为人民币64.5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年名义GDP增速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影子银行资产增速,影子银行资产在GDP中的比例从2016年86.7%的峰值降至79.3%。 未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随着地方政府举债的更加规范、透明,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将得到有效控制,这将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杠杆率。而继续严格调控市场也有助于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趋于稳定。 二、理性看待实体去杠杆 在实体去杠杆过程中,信用事件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应理性看待,冷静应对。信用事件频发,既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会受到融资环境变化的影响,甚至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是市场出清的正常过程。但同时应尽可能避免由于融资环境趋紧和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触发违约的风险。既要从严对待加杠杆、区别对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又要对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给予更多支持。 尽管我国信贷供应向银行表内的回流帮助弥补了影子信贷供应的减少,但银行信贷承接影子信贷收缩的规模是有限的。因为银行面临自身资本和流动性的限制,同时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比较严格。很多信用状况较弱、对影子信贷依赖性较高的边际借款人在趋紧的信贷环境下,面临较大的再融资风险。 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而近期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96.3%,这意味着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实体经济仅能依靠人民币贷款融资,其他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几乎都没有得到利用。即便在本世纪初,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也还不到92%。尽管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这恐怕也是近期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难以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因而也要正确处理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专栏作家 盛松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