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韩会师:外汇风险准备金重启带来的担忧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时隔不到1年,外汇风险准备金就被重启,这本身可能已经说明,经历了上一波长期大幅贬值的煎熬,直至今日,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神经仍然比较脆弱。 8月3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决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假设某银行上月远期售汇其底线,那么无论是即期市场还是远期市场,结汇动力都可能上升,而购汇动力则有望下降,那么6.90则真的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至少暂时的底部。 但投资者的选择如何,现在真不好说。因为根据历史经验,在快速贬值过程中,面对监管当局增加的管理手段,大量投资者可能会将其看作监管当局对恶劣形势的官方确认。 “既然形势十分恶劣,我是不是要早做打算呢?”扪心自问一下,您是否也曾有过这种想法,特别是在2015-2016年的时候。 四、脉冲式的贬值风险并未消除 笔者在前文已经讲过,现在的市场情绪很敏感,贬值预期已经抬头,打压贬值预期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并不是提高购汇成本,而是直接入市干预,但很明显监管当局并不愿意这样做,这也是监管当局多年来始终希望达到的状态,即退出日常干预,更多借助制度设计促使市场供求双方自发推动汇率达到均衡水平。 但在贬值预期已经抬头的情况下,起码不久之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外汇风险准备金这个武器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2015年10月启动外汇风险准备金之后,虽然远期结售汇逆差规模有所下降,但逆差格局并未扭转。而且逆差规模的下降还有受到各地监管部门调控的因素。所以,外汇风险准备金最多起到部分抑制远期结售汇逆差的作用,但只要逆差格局不变,贬值的压力就存在。 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对于监管当局而言,汇率点位其实并不重要,结售汇逆差是否过大,是否威胁到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基本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一旦结售汇逆差未来在调控下出现明显的萎缩,其对汇率点位的关注程度很可能下降,对波动的容忍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简单点说,当前之所以6.90显得很重要,外汇风险准备金得到重启,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的一周里结售汇逆差明显增大(比如达到50亿美元以上,笔者瞎猜的);但假如未来1周,结售汇逆差快速萎缩(比如萎缩到20亿美元以下),可能6.90就不那么重要了。而随着监管重视程度的下降,小幅度的逆差照样有可能推动人民币继续贬值。 但监管当局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在推出外汇风险准备金之后,如果人民币在1、2个星期之内或者1个月之内再次跌穿6.90,投资者几乎一定会形成“央行调控的是贬值速度,而不是贬值方向”的预期,这可能导致结售汇逆差再次反弹,进而推动人民币更快的贬值。这种猛冲一段时间,停下来歇一歇,再猛冲一段时间的“脉冲式”贬值在2014-2016年是众多企业财务主管非常熟悉的贬值模式。 历史是否会重演呢?真的不好说。虽然就国际收支基本安全而言,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可能至少未来1-2年内风险很小,但在具体汇率点位上,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外汇风险准备金就万事大吉了。 (本文作者介绍: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主管。)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