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了反弹道路,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的开局,呈现出经济复苏的迹象。“一旦经济有复苏迹象,大家就开始期待有一个新的周期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当前经济是否进入了新周期?”进入2017年,围绕这个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 6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下称“人大国发院”)发布了2017年中期宏观经济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7年中期)——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的中国宏观经济》,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刘凤良在代表课题组解读该报告时表示,当前经济还没有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动力来自于政策推动和国际周期的反弹,仅仅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周期似乎不太可能,未来仍要坚持走改革的道路。”他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都趋于改善。名义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升,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成功探底回升,风险和压力得到初步释放,同时也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初见成效。” 刘凤良说。前述发布的报告指出,本轮宏观经济“不对称W型调整”的第二个底部已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形成,并呈现底部波动企稳特征。根据模型预测,2017年全年GDP增速为6.7%,CPI为2%。 “但我们同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即到目前为止,经济指标中名义价格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实际GDP的复苏。” 刘凤良分析,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回暖进程中价格指标得到快速修复,但实际变量的增幅却比较有限,这与以往历史上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2016年四季度起,名义GDP出现快速反弹,累计同比增速达到8%,2017年一季度,更是上升到11.8%。但是,实际GDP增速恢复有限,2016年后三个季度维持在6.7%,2017年一季度小幅反弹至6.9%,名义价格提高对实际GDP的传导极为有限。“这意味着传统的宏观传导途径受阻,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的差距反而预示着经济存在短期见顶的可能性。” 对此,人大国发院发布的这份报告给出了进一步阐释,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短期国内宏观经济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反弹与分化两大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在反弹进程中表现出更广范围和更多层面上的分化特征。其中包括,一是各类价格指数及价格指数内部构成走势分化;二是行业复苏和利润增长分化;三是企业盈利主体分化;四是景气运行分化;五是地区增长和发展持续分化。上游行业、出口部门和国有企业持续向好,中下游行业和民间经济还面临着总需求不振和投资机会不畅,中国全面的总需求上升引领产能持续扩张型的新周期到来还需时日。“国内周期转换过程中量价分离,价格水平向产出总量传导不畅,导致国内PPI和CPI与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脱钩,起不到拉高利润,促进投资的作用,进而使得投资乘数等调节机制失效。” 刘凤良表示,短期国内宏观经济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在经济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积聚的各种风险的释放与国内政策趋紧、传统动能削弱与新周期孕育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 “高杠杆率是宏观经济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在长期高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下,企业积累了大量负债。面对货币收紧的政策背景,价格抬升提供的现金流很大一部分用于了还债,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而不能用于新增投资。” 刘凤良说,“在短期内,为了给新改革提供时间和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由于当前阻碍宏观经济传导的核心在于高杠杆,这就需要进一步通过金融有序去杠杆来降低经济的总体杠杆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竞争式监管放大监管要求,需要更多的协调。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关注,加快推进将市场利率设为基准利率。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量价分化以及价格指标之间的分化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坦言,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来了,但是没有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上来了投资没有跟上去,这说明现在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信心还需要提振。“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周期核心的动力,企业家判断现在经济尚未进入新的周期所以不会增加投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张.宁. .袁.文.幻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