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2017中国经济图谱解读:从反危机到新常态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综述|2017中国经济图谱解读:从反危机到新常态 2017年中国经济能否“触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何在?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能否有效防控?走弱对经济有何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中美经贸关系会否恶化?2月25日,长平经济论坛、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比较》编辑室在北京联合举办“2017中国经济图谱解读:从反危机到新常态”专题研讨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兼办公厅主任余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陈昌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室主任牛犁、清华大学IGI副院长朱恒源、中投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总监范华、腾讯研究院社会研究中心总监王晓冰、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长勇以及来自社科院、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金融机构等100多位嘉宾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主持研讨会。会上还研讨了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和中长期发展研究团队2008年-2015年研究报告汇编而成的新书《从反危机到新常态》。 刘世锦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在主题发言阶段,刘世锦表示,2008年-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期间有两件大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二是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转折过程中,经济发生变化,对经济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从反危机到新常态》一书收录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团队的季度和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中长期发展研究团队关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研究成果,全文照搬、原汁原味、只字不改。 刘世锦认为,从2008年到2015年,从反危机到新常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最重要的分析框架是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中国经济出现增长速度回落以后,首先面对的还是理论上的挑战。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比较多地关注落后国家经济起飞问题,但对起飞以后可持续性、何时开始降落关注不够,也没有一个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对过去七年的中国经济减速,国内外大致以下分析思路: 第一种将这一变化放在凯恩斯的短期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来看,认为这是周期性波动。但是这种观点很难解释长达七年、增长速度10%以上落到7%以下,如此长时间、深幅度的回落。 第二种将增长速度下滑归结为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是发生在2007年、2008年,2008年中国实施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后,中国经济大幅回升,2009年、2010年增速又回到了10%左右,当时是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其他国家一片箫条,仅仅从外部冲击的角度来讲,也解释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 第三种是国内外学术界用比较多的趋同法。中国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0%,而日本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20%后,又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也还能保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7%-8%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观点混淆不同国家、不同增长阶段的增长潜力问题。 国研中心的分析框架是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最初始于2009年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战后几十个国家先后进入了工业化进程,但多数不大成功,只有13个经济体跨入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典型的例子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等。这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共同特点是,当其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