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郭万达:如果把香港的大学与深圳的产业结合 导语: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合办的亚洲金融论坛,于1月16及17日(星期一及二),于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逾百位嘉宾解构亚洲及环球经济新格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凤凰财经研究院特约经济学家郭万达先生特此撰稿分析认为,深港合作好处明显,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就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创新及科技园达成合作备忘,此事在香港和内地都引起较大的反响。香港近年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尤其是2014年“占领运动”后,香港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这种社会氛围特别不利于深港合作深化拓展,深港合作更是面临严峻挑战。正因为如此,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共同开发,使深港合作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深港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经过30多年发展,深圳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社会财富获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更多资源和要素,为深港合作模式升级、深港关系重构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创新活跃,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诸多应用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华为是5G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引领者和标准的制定者,腾讯、华大、、迈瑞、大疆都是行业领头者。深圳已不再是全球科技的一般跟随、从属或模仿者,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创新引领者和产业推动者。 香港有一流的大学,深圳有优秀的企业和产业,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产研合作资源?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均为排名世界前列的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学,其他香港的大学中,也不乏在世界和亚洲独占鳌头的学科和专业领域。目前这些大学之所以在创新中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因为香港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狭小等因素的制约。深圳的创新需要提高源头、基础和战略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外来科技人才、资源的植根性,克服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弱点。深圳拥有各类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香港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深港共同整合科技资源,促进深港科研要素和资源的一体化配置,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无缝对接,共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香港发展知识经济增添新的平台,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合作开发为突破口,深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还可以好好地规划,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施为的领域还很大。比如,通过打通香港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深圳产业发展需要之间的渠道,使深港两地的科技资源实现“双向流动”,有的流向香港,有的流向深圳,实现“你在有我,我中有你”。又比如,可以借助现有深港合作载体,共建共享以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共建共享以提供科技文献、产品及服务标准、科技情报为平台的“深港大数据联盟”。也可考虑将深圳科技和教育等国际合作平台放在香港,借助香港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及教育合作,推动深港合作与国际合作有机衔接。 深港合作的好处是明显的,坚持下去,必有成效。长期以来,香港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两极化。一极是金融、地产等高增值、低就业服务业,另一极是旅游、餐饮等低增值、高就业服务业,缺少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就业岗位含金量较高的中间产业。要解决这个问题,香港就要发展和知识经济,培育能够提供较高含金量就业岗位的中间产业。通过深港合作,发展香港的高科技和知识经济,可以改善香港产业结构,为香港居民提供优质优酬的就业机会,解决香港青年的流动性问题,是推动香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