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 M2增8%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央行昨日公布的10月金融和社融增量数据让市场为之一惊:多个重要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其中,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创2016年7月以来新低,不及上月的1/3;社融增速呈加速下滑态势,既有表外非标融资的继续萎缩,也有表内信贷的疲软。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环比接近腰斩。 分析师齐晟认为,10月表内信贷投放也出现疲态。其中,最直接反映企业融资需求变化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仅为1429亿元,不仅低于9月的3800亿元,相对去年10月的2366亿元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票据融资规模连续6个月出现千亿以上高增长,反映在宽信用政策引导下,银行虽然信贷额度有所提升,但对企业信贷投放仍然较为谨慎,风险偏好并未提升。 表外融资方面,对比去年同期分项具体来看,非标融资继续收缩,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净减少2675亿元,同比多减约3750亿元,其中信托收缩幅度最大。市场分析认为,考虑到年底信托到期较多,非标融资或继续拖累社融。 贷款派生存款,新增贷款疲软的背景下,银行存款、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速等数据都表现不佳。齐晟表示,M2增速再次触及8%的最低值,但背后隐忧更大,银行对企业信用派生不力是主要因素。 总体看,从社融、贷款和存款端三个角度,10月份的金融数据都表现出银行信用扩张继续放缓的趋势,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舆论热议的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既有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的主观因素,也有监管指标约束、问责机制约束等其它客观原因。这也是为何11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对民企放贷的主要原因。 分析师张旭称,新增人民币贷款下降也体现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但症结并不在于货币政策,而是四个非货币政策因素:资本的约束、监管指标的约束、商业银行内部风控的约束和问责机制的约束。 实际上,进入11月以来,金融支持政策已在密集出台。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专门提及,要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解决不愿贷、不敢贷的问题,明确授信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引导金融机构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 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虽然近期监管出台了信贷鼓励措施、央行执行了新一轮的降准,但政策的传导仍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来看尚未在金融数据中得以显现。在信用扩张通道打通之前,央行仍将以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共同发力,此外未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降准降息政策或可期。□ .孙.璐.璐 .证.券.时.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