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宽信用”加码 民企融资边际修复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近期,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宽信用”政策正在加码。 10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当晚央行公告称,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同时,化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的举措也在加快推出,如中国证券业协会牵头设立千亿资管计划,银保监会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等。 这一切展示出监管层对于民企融资困境的高度关注。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有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环境收紧,信用违约风险上升,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突出。尽管宽松货币调控和积极财政调控不断加码,央行今年以来已四次降准,然“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导致稳增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偏好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恶化。 数据显示,2017年民企债券净融资额总计约6200亿元,但今年截至9月底,2018年民企净融资额仅为-85亿元。2018年以来,合计出现28家首次违约的民企公募债发行人,尤其9月份违约数量达到8家,创历史最高记录,且违约的信用债大部分由流动性紧张而再融资接续跟不上导致。 考虑到民间投资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超过60%,倘若下滑,稳增长的压力可能加大,这是本轮支持民企政策频繁出台的重要原因,并被市场视为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渠道的精准发力。 机构普遍认为,监管层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债作为突破口,对症下药,尤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推出,有利于改善货币调控在金融市场传导中的效果,对于缓解民企经营和融资困境、提振市场信心、扭转市场“一刀切”过度避险的局面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政策确实如“及时雨”,通过一手提供新增资金,一手设立新的工具,民营企业融资边际修复可期。近期,中债增信与三家民营企业就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开展了业务实践,都取得不错的发行结果,帮助发行主体起到提升发行效率、节约融资成本的效果。 10月以来,信用债一级市场发行量、净融资明显上升,也显示债市融资环境正逐渐改善。据统计数据,10月前三周,信用债周发行额分别为1216.64亿元、1681.75亿元、2064.07亿元,逐周扩大;进一步看,10月前三周净融资额为1070.7亿元,是9月份净融资额310.48亿元的近3.5倍。 诚然,民企支持政策仍待后续更多细则和配套措施出台,政策的具体落地程度和实施的真正效果需待较长时间的观测。但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为实现稳增长目的,“基建+减税”的积极财政有望加强,与之相匹配,货币调控将保持中性偏宽松的趋势,后续可能还会出现央行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工具,甚至新设金融机构进行更加直接的操作来贯彻货币调控传导意图。随着政策针对性越来越强,终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顺利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民企配套融资支持政策引发投资者对民企债的高度关注,近期低等级信用债表现相对更佳,如上周中债AA+、AA级5年期票据到期收益率双双下行3BP。 那么,是否到了投资民企债的时机?对此目前机构仍持相对谨慎意见。中金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只有6%的投资者认为民企债“板块整体风险下降,抢跑配置好时机”,有39%的投资者认为“政策重在引导预期,实际力度有限,板块总体风险仍较大,继续规避”。 综合机构观点来看,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还需要时间和更多配套政策的落地和明确,未来民企板块中的个体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一方面,优质民企违约风险有望明显降低,被错杀的优质民企机会正在酝酿,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预计民企龙头债最先受益;另一方面,信用基本面的回暖还需要进一步等待,需观察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实际作用及覆盖范围,关注民企整体的政策环境、经营基本面是否有转变。□ .王.姣 .中.国.证.券.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