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吴晓灵: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离不开政府的扶植

时间:2019-03-29 | 栏目:国内 | 点击: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重点是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健全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因而很难成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强求持牌的商业金融机构为之服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协会普惠金融促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指出了当前普惠金融工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痛点。 普惠金融需多层次政策扶持 吴晓灵认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离不开政府的扶植,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多层次的机构建设和市场建设,要以成本效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区分不同的机构定位、市场划分和监管定位;二是把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机制结合。政府可通过担保基金为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增信服务,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共担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降低服务对象的融资成本。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就如何缓解该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确保支持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差异化政策落地生效;其次要继续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推进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进一步引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小微、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小微三农政策性金融服务模式,借鉴国外小微企业管理企业和专业投资公司的合作模式,研究建立政府支持的服务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 四是大力提升金融市场多层次的融资服务功能,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环节,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鼓励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债权结合资金健康发展。 另外,吴晓灵表示,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方法是利用熟人社会的信用约束来发展植根于社区的金融组织,比如信用合作组织和社区贷款组织。让这些植根社区的金融组织成为对接持牌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平台和毛细血管,解决贷款难的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普惠金融不应是大商行主业务 虽然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但在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应当注意承担社会责任和商业化盈利方面的平衡。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大型商业银行不能将普惠金融当成业务主体。 “我认为大型银行做普惠金融要有四化,也就是有四个风险。一是“惠”化,不要把普“惠”金融搞成普“毁”金融,“惠”要放置于前,大型商业银行现有的使命应该认真去推进。二是专业化,要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并非一定要大型金融负担普惠金融绝大部分工作。三是市场化,我们可能更需要春风化雨式地通过市场来逐渐推广普惠金融事业。四是网络化,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它的技术、人才、多年的数据积累,应该借助这些,推展数字金融,真正的普惠金融应该重点在于数字普惠金融。”田利辉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沛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之后,应该考虑以下问题:一是普惠金融能否给自己带来竞争优势;二是有没有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够面对面跟客户交流,如果没有的话,是否能利用其他机构;三是能否把金字塔底层这个群体留在整个银行的长期战略里;四是普惠金融是否与银行现有的文化相契合,怎样权衡普惠金融承担的业务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谈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角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认为,第一,应充分利用现代金融技术、IT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传统经营交易成本、信贷成本及信息的不对称;第二,可以批发资金给中小金融机构,让他们发挥长处。“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也有能力完成发展普惠金融的使命,一方面应该筹备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要进行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建设。”上海交大普惠金融创新中心主任费方域表示。□ .王.君.晖 .证.券.时.报.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