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 >

证监会关注债市:正在摸排风险事件

时间:2019-03-29 | 栏目:产业 | 点击:

证监会表示已提醒相关部门、交易所做好风险排查、预警、监测与研判,并对已经发生的违约事件做好风险处置和相关日常监管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5月18日表示,已提醒相关部门、交易所做好风险排查、预警、监测与研判,并对已经发生的违约事件做好风险处置和相关日常监管。图/视觉中国 【天天财经】(记者 董兢)近期事件频发,监管部门亦加紧摸排。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5月18日表示,已提醒相关部门、交易所做好风险排查、预警、监测与研判,并对已经发生的违约事件做好风险处置和相关日常监管。 此前一周亦有消息指,证监会将对基金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检查。检查包括债券基金是否存在为避免业绩大幅下滑或大规模赎回,而在同一公司不同基金之间互相买卖高风险债券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或者不及时等。 信用风险是近期市场的主要风险点。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公开市场上今年共有19只债券发生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145.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25%和33.58%。 不同于去年违约主体集中于民营非上市企业,今年的踩雷主角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主。就新增的6家违约主体而言,其中5家为上市公司,包括包括(1819.HK)、(300156.SZ)、(000939.SZ)、(600654.SH)。而2017年8家新增违约主体中,仅1家上市公司。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资质相对较好、融资渠道多元。而此番上市公司密集违约,与再融资渠道收紧关系密切。除了去年颁布的定增新规对企业再融资做出了限制以外,今年3月12日正式实施的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新规,明确划出60%的质押率红线,也让过度依赖股票质押的企业“雪上加霜”。 今年4月正式定稿的资管新规,则是对上市、非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造成全面影响。“很多企业都是‘发新还旧’。以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没有那么严格,企业即便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可以通过信托等渠道获得资金,但现在这些渠道都收紧了。”主管大中华区信用研究的高级副总裁钟汶权表示,2018年是境内债券的到期高峰,企业的再融资压力非常大。 从近期推迟或取消发行债券的情况来看,低资质企业发债艰难,大部分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债券主体评级集中在AA+或AA。钟汶权表示,随着近期信用风险的密集爆发,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正在下降,资金会偏向于高评级企业,甚至国债、政策性银行债。 对于此番违约潮对市场影响几何,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负责人覃汉认为,近期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反应的是前期企业内外部现金流恶化,并不代表未来会继续大幅恶化。 他表示,相比于2011年造成市场大幅调整的城投债危机,本轮违约潮在信用风险性质、流动性环境方面均有所不同。2011年的信用风险打破了刚兑传统,违约从无到有,对债市造成系统性冲击;而当前违约已屡见不鲜,近期违约高发无非是数量有所增长,违约性质无质变。就流动性环境而言,除去信用事件本身,流动性紧张才是导致2011年信用债大跌的最重要原因,而当前资金面问题并不大。因此,他认为对于未来不必过度悲观,信用风险暂时不至于回到失控阶段。 [财新传媒新近在微信平台推出实验性单品“我闻”/“金融人·事”,对金融圈有更多垂直报道。可点此。] 此篇文章很值赞赏激励一下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赞赏是一种态度1元3元6元12元50元108元其他金额金额(元):点击发送赞赏 耶路撒冷美国新使馆开馆 伊万卡代表特朗普出席 印尼教堂连环爆炸已致11死41伤 总统赴现场视察 5·12十周年纪念日 遇难者家属前往北川遗址祭拜 “5·12”地震十周年 千里大转移纪念活动在四川德阳举行 智慧公交站亮相天津 站内可上网充电购物 北京局部突降阵雨,下班市民措手不及 川航备降航班受伤副驾驶与旅客在 接受治疗 为治理违章停车 杭州200米道路设置400个铁柱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