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社融创历史新高背后:企业从去杠杆迅速过渡到再度加杠杆

时间:2019-03-29 | 栏目:宏观 | 点击:

中国1月新增贷款低于市场预期,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则创历史新高。尽管信贷被压,但社融在企业旺盛的需求下却压不住。 中国1月新增贷款低于市场预期,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则创历史新高。分析人士认为,新增信贷低于预期主要是央行进行了窗口指导,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强烈,令社融增量明显高于预期。 央行昨日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1月社融增量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预期3万亿元,前值由1.630万亿元修正为1.626万亿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人民币,创一年新高;预期2.44万亿元,前值1.04万亿元。 实体需求旺盛 社融“按捺不住” 华创债券团队分析师王文欢、李俊江认为,1月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下旬央行进行了窗口指导,通过压票据和非银机构的贷款,但对实体经济的发放的贷款增加2.31万亿,依旧不少。 尽管信贷被压,但社融在企业旺盛的需求下却压不住。华创债券团队表示: 由于表内的信贷被压,企业的债券融资又受阻,企业转向表外的非标融资,共增加1.24万亿;由于人民币贬值压力放缓,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亿;新股发行依旧较快,股票融资增加1599亿,社融创历史新高,反映整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旺盛。 他们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主要是企业债券融资受阻,1月减少539亿,通过贷款来融资,整体上反映企业融资需求依旧旺盛,或带动企业投资回升,有利于经济企稳,而考虑到1月的信贷被压,2月信贷有望继续上。 国泰君安固收研究团队分析师覃汉、尹睿哲也表示,1月信贷数据“低于预期”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有形之手”扭曲的结果。如果考虑监管导致的“表内”向“表外”转移,可以看到1月新增社融规模是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 如果只观察企业端的需求,可以发现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规模达到2.1万亿,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1.3万亿。国君固收团队认为,这说明实体经济“真实”的融资需求仍在迅猛增长。 当然,一些临时性因素也可能干扰1月信贷数据,包括:银行提早投放的冲动;债市大跌后融资大幅减少,这部分需求向贷款和表外转移;无地方债发行。不过国君固收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已经持续放量两个月,临时性因素似乎不足以推翻实体融资需求向好的可持续性。 方正证券任泽平也认为,地产调控导致开发贷转向表外,非标暴增。在房市债市调控背景下,银行增加了对实体经济贷款,资金出现“脱虚向实”迹象。 同时,M1增速在1月大幅下降至14.5%,去年M1增速曾经持续位于20%以上。海通姜超称,由于M1主要成分是企业活期存款,因而M1增速高企叠加企业信贷需求低迷,反映企业陷入流动性陷阱,宁愿存活期也愿意贷款。 而目前M1增速回落而企业信贷需求高增,意味着企业投资意愿明显改善。姜超称,联系到去年四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大幅反弹,以及PPI的持续回升,这或许意味着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之下,企业部门已经从去杠杆迅速过渡到再度加杠杆。 货币政策遇到窘境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如果想完成“去泡沫”的任务,社融增速几乎难以看到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当前货币政策遇到窘境。 周浩称,不排除继续提高MLF、S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但如果想要刹车,靠货币政策收紧只是边际性的,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需要考虑收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姜超认为,16年加杠杆使用了18万亿的社会总融资,而17年去杠杆,意味着社会总融资大概率比16年下降,因而虽然1月份的社融创出新高,但是多放的钱肯定在后面会收回去。 因此虽然短期社融超增经济稳定,但是越往前看,社融和经济下行的风险就越大,因而17年的经济将受到稳健货币的约束,经济前高后低是大概率事件。 任泽平也提到,如果一季度信贷社融超预期,考虑到一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我们对二季度投资和经济不应过于悲观,景气周期复苏持续时间超市场预期,这利好实体经济和股市,货币将保持中性偏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