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宏观 | 点击:次
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看到摄影记者的相机,立刻将时空拉回到那个他“梦想”开始的年代。特聘教授们与中国的经济管理学院。 他是经济学家、教育家,也是创新者、改革者。“35年前我刚到美国,拿到奖学金后就去买了自己的第一部相机,后来用这部相机记录了很多在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看到摄影记者的相机,立刻将时空拉回到那个他“梦想”开始的年代。就在几天前,钱颖一刚刚荣膺“中国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如果说,这个奖项是对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见证,那么,他在今年10月出版的两卷本《大学的改革》的“镜头”,则记录了他在清华经管学院推动教育改革的前行之路。而钱颖一在经济学界和教育界两者间的“跨界”,更是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别样的故事。 特聘教授们与中国的经济管理学院 钱颖一至今仍旧清晰的记得,2002年9月走进清华大学主楼后厅,给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课时的情景。 2001年6月,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镕基辞任。7月,接任的赵纯均院长找到钱颖一,希望能够通过他邀请一批海外知名的华裔经济学家到清华任教。而朱总理那句著名的“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推动力”就是在那年4月份召开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的讲话中提出的。 钱颖一回忆,从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他到清华经管学院担任特聘教授。同他一起到清华担任特聘教授的海外华人经济学者还有田国强、周林、洪永淼、谢丹阳、白重恩、李稻葵、许成钢、王一江等。事实上,为了能使这些海外学专家回国任教,钱颖一在“特聘教授”制度上做了不少创新。当时关于“清华百万年薪特聘教授”一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岂不知,百万年薪是四位教授一年的薪酬和研究经费的总和。 钱颖一介绍,“当时很多国内出国留学的人都已经在国外很长时间。我是1981年去的美国,到2001年已经有20年,当时已是有终身教职的正教授。其他的学者也都拥有正教授或副教授的教职。在当时的情况下,让大家立刻全职回国并不现实。我就一直琢磨这个事情,最后搞出一个制度创新,就是特聘教授。如果只是访问教授,通常时间都很短,而且没有长期承诺。为什么特聘教授制度是每年三个月呢?这是因为美国大学通常只发九个月的薪酬,另外的三个月时间,教授是自由的。所以我们的特聘教授制度,是四个人为一组,每个人三个月,正好能够覆盖一年的时间。这样就与美国大学的制度不冲突了。” 后来,MIT的王江教授召集了9人的金融学教授团队,哥伦比亚的姚大卫教授带领4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授团队,再加上钱颖一召集的15人的经济学教授团队,清华经管学院的28人特聘教授团队以崭新的面貌亮相。据钱颖一介绍,当年这15位经济学特聘教授当中,现在有10位已经是中国知名高校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的院长了。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1 2 3 4 下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