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宏观 | 点击:次
(见习记者 王辛夷)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判断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但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 会议认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和去年相比,此次会议对“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表述中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部分是去杠杆。 会议首次提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要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财新记者表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和去库存的效果最明显,而去杠杆和降成本的推进相对较慢。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目前企业的杠杆率最高,是去杠杆的核心,同时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杠杆水平微幅下降,但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去杠杆态势不一,前者杠杆率进一步上升,而后者则去杠杆。 此次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近两年企业债务率上升较快,债务存量大,导致整体金融风险上升,是制约明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矛盾。但风险控制并不是简单的去杠杆,而是在稳定杠杆增速的情况下调整债务结构。 会议对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定调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多位研究者认为,2017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将在今年3%的基础上继续上升,预测区间多在3.2%-3.5%。“基础设施投资见效快,对稳增长的短期拉动力和乘数效应比较强,肯定不能放,” 瑞银证券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财新记者表示,除了基础设施,积极财政政策还要更多往公共服务、社保体系方向发展,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度,扩大流动人口覆盖水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财新记者表示,财政政策目标应该调整,从总量性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重点从原来的扩大总需求为主,转向结构性改革和公平性竞争上,减税和减支相结合,支出重点由原来的投物转向投人,花钱买机制,倒逼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