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宋清辉:跨境并购不是“万能钥匙”

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

■宋清辉 近年来,中国企业发起的跨境并购案数量在不断增多,并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据清晖智库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金融服务、文娱和传媒等行业。如果这些企业将并购的标的放在国内,他们完全能够花费更少的资金以并购更为优质的企业,毕竟不少企业的所具备的市场、企业资源以及技术,已经超越海外企业。 从某些大型企业当前的海外并购之路来看,他们的重点并不是为了获得市场、资源或者技术,也有可能将并购作为一种增值保值的投资行为,然后等待下一个接盘侠。苏宁巨资收购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70%的股权就像是一个令人看不懂的交易,作为世界知名的足球俱乐部,苏宁可以通过国际米兰数亿的球迷数量进行品牌渗透,这是较为理想的说法。 可是大多数球迷们不会因为苏宁入主俱乐部后就去关注大股东,就如马德里竞技的球迷们不会关注王健林一样,国内的电视台也不会因为中国企业投资而播放他们的比赛。球迷们所关注的只有教练、球员和球队在各种杯赛的积分、名次,电视台只关注预计的比赛收视率以及比赛中是否有中国球员上场。 如果苏宁能够协助国际米兰在意甲以及欧洲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苏宁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譬如通过好成绩赢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合作费用,通过一系列优异成绩提升球员身价后将其“出售”,待球队大幅升值之后再将股份出售获利等等。但如果国际米兰继续维持2012年低迷的状况,苏宁的并购行为基本上就被套牢,国际米兰2016-2017赛季取得第七名的成绩,已经相当糟糕了。 企业之所以热衷海外并购,不排除是为了通过制造某些噱头以实现某些目的。同理,中国企业和境外企业的并购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到这家公司很接“洋气”。只不过当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之后,旁观者变会逐渐“审美疲劳”。 苏宁的大手笔也一度被人们认为这是希望通过在介入外国知名品牌之后,以便对其股价进行市值管理或资本运作。可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的股价从大幅震荡到逐渐下滑,股价已从2016年的最高点腰斩,市值也蒸发了不少。 当前很多规模不大的公司也动不动就能够和海外公司合作,目的也就是为了资本运作,这种情况在初创型公司最为常见,公司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海外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而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些“洋气”之后提升公司估值。通过跨境并购实施资本运作的操作相对隐蔽,因为国内投资者对海外情况并不了解。虽然人们常常提到互联网已经消除了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的在各个环节中被消除。例如我们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发现境外并购行为,并购标的可能是一些小语种国家,投资者在国内的渠道上无法明确了解到被并购企业的信息,只能看公告中提及到的内容。 这就好像浑水等知名做空机构时不时喜欢粘着中概股一样,其中就利用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不清楚、不熟悉中文的不对称行为。因此,只要中国企业发布公告称并购海外某企业,而且该企业的产品如何、技术如何,国内投资者也只能选择相信,认为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必然将实现强强联合。可是很多中国企业在并购一系列外国公司之后,其业绩或营收并没有出现惊喜的改变,甚至会出现营收下滑的迹象。 从理论以及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境外并购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境外并购有助于实体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化、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有的企业则是因为现金流比较充裕,在负债率低、资金流动性乐观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能力试水海外市场,以探索国内国外的多元化经营。这些企业会将试水作为一种探索、学习,并不会急于求成、不着急寻求巨额利润。 实际上,中国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走出去是值得各企业领导针对各企业实际情况来思考的问题。就如同心灵鸡汤中常提到的“要专心、专注做好一件事”一样,各个企业需要对自身明确定位,一分为二的来看自身有没有“走出去”、“跨境并购”的需求。理论上,“跨境并购”是一种经营方法、解决思路,而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