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1、 金融市场“以一年期限为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货币市场,指的是一年期以下期限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场,比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的借贷市场等;另一类是资本市场,一年以上期限的金融商品交易市场,比如股票市场,各种创业投资、直接投资和一年期以上的借贷市场等。 2、 明白了上述基本概念,我们来看中国金融发生的大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各路资金更多地向金融市场聚集,而实体经济饥渴难耐;从金融角度看,之所以连银行都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不是因为货币太少,而是因为太多的资金向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商品聚集,这使得资本市场饥渴难耐。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定是中国经济“脱实向虚”。 3、 这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不断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首先,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赚钱容易,所有都在寻求金融投资的机会;其次,中国金融自由化倾向日益突出,这使得大量金融或准金融市场、金融和准金融机构不断涌现。两者相加,必然导致资金向金融方向流动。进一步,越多的新设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于是资金争夺战开始,而争夺的结果是什么?第一,资金向金融市场流动;第二,钱越来越贵,期限越来越短。长期的钱越来越少,就争短期的钱,而且在中央银行总量控制的背景下,就这么多钱,被分散在越来越多的金融、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当中,谁都吃不饱,争钱更激烈,结果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可以提供的借贷资金“期短价高”。 4、 所以,现在中国的金融必须沿着两个方向治理整顿。第一个方向就是彻底清理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各类准金融市场和准金融机构,必须把这个方向占用的资金赶出来,逼向正规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现在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来自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如果管理者认为,金融就应当自由化,金融商品就应当“更加丰富”,那这件事不仅无解,而且会越发恶化。 5、 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和金融都是“选择性科学”,领导者做出怎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选择的结果。中国现在就出现了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要求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却任由金融自由化蓬勃发育。我认为,这两者存在严重的错配。金融自由化是当年里根、撒切尔主义的核心主张,其发育的结果是:美国和英国经济“去实体化”,经济“空心化”,并推动了产业资本大转移,完成了全球性产业分工,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6、 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我看不行。因为,美国、英国之所以敢于“去实业化”,原因是其货币霸权,它们可以用本币在全世界任意购买,但中国是否具备这样的货币地位和经济条件?显然不具备。这不是喊几天“人民币国际化”就可以完成的过程。不用说中国,就是欧洲那些经济强国——德国、法国都无法靠金融立国。 7、 所以,中国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守住发展实体经济的“底线”。必须让金融市场更多地基于“资本生成”,而不是大搞货币套利,鼓励金融投机,那样会把中国金融引向歧途,背离实体经济需求。现在,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本诱因是金融“脱实向虚”,如果不能迅速悬崖勒马,铲除大量占用资金的准金融市场和机构,限制货币基金发育,那我们会看到央行放出多少货币都无济于事。 8、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为了配合中国经济“脱虚入实”,货币政策不能只是关注总量,而更要关注金融的期限结构。必须通过“锁长放短”,刻意压制短端利率水平,引导资金向长端移动,让更多的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并使得银行有条件为企业提供“价格适中的资本”。但我们现在有一种认知,有人认为,银行风险最后都要汇总到政府身上,所以应当更多地扩大债券市场,让债券购买者自己去背负风险。这是极大错误,我们的问题是:难道债券市场就不是中国的市场?难道债券市场发生危机政府就可以袖手旁观?难道破除“刚性兑付”,债券市场危机就可以自动消失? 9、 看来,中国人真得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下金融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