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 光大证券40亿境外并购踩雷:卖家套现 竟没业绩承诺

    发布时间: 2019-03-29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最近面包君在梳理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数据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A股像券商之类的大型金融机构,很少会出现商誉减值的情况。直接看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A股37只券商股商誉合计为390.88亿元,其中以12亿元排名第九;2013年至2017年,37只券商股累计进行商誉减值4.85亿元,其中以3.83亿元排名第一,占券商商誉减值总额的78.97%。 出现如此巨额并且罕见的商誉减值动作,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记忆中,上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还是因为2013年的“乌龙指”事件,券商的内控问题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原本以为经过当时的整顿,的风控能力已经大为加强,没想到又在数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TA的身影。 先来看这些商誉减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商誉累计减值3.8亿 都与境外收购有关 2017年,计提商誉减值近2.17亿元,截图如下: 根据2017年年报,是对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及经纪业务计提的商誉减值,实际上,这组商誉就是此前两次收购香港券商产生的——2011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香港新鸿基金融集团70%的股权,当年产生商誉13.47亿元。截图如下: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新鸿基金融净资产为31.44亿港元,2012年和2013年净利润均在1.8亿港元左右,也就是说这笔40亿港元的并购,虽然给出的市净率估值不算高,但是市盈率却高达30倍,已经不算便宜了。 更重要的是,翻查相关公告,此项巨额并购竟然没有签订未来几年的业绩承诺! 这笔交易让新鸿基公司获利颇丰。翻查新鸿基公司的财务资料:这笔交易为卖方新鸿基公司当年带来了30亿港元的收益,而当时其归母净利润不过才38.9亿港元。 卖方:此新鸿基非彼新鸿基 说到“新鸿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新鸿基地产——香港地产四大天王之一,当前总市值超过3500亿港元。 但是,此新鸿基非彼新鸿基,尽管它们有着历史渊源。这笔交易的卖方新鸿基公司是由冯景禧、郭得胜和李兆基于1969年创立的,而李兆基后来另外创立了现在名声更大的新鸿基地产。 不过,新鸿基公司经过多次股权转手,早已与当初的创始人无关,现在的控股股东是同在港股上市的联合地产。 2017年,将旗下两家收购来的香港券商整合,并启用“光大新鸿基”这一名字作为在香港运营的品牌。 本来想着有新鸿基金融这一香港老牌券商加码,海外业务的业绩会更靓丽。不幸的是,投资者等来的却是商誉减值:2017年,对整合后的香港业务资产组计提了2.17亿元的商誉减值。 而在2014年至2017年这短短四年时间,香港业务共计提了约3.83亿元的商誉减值。截至2017年末,此项资产的商誉仍有11亿元。 由于没有单独披露光大新鸿基的业绩情况,我们只能从其披露的海外业务平台光证金控的利润情况,来侧面了解香港业务的情况:光证金控的净利润已从2015年的亏损2300万元扩大至2017年的亏损2.5亿元。 虽然不知道这其中光大新鸿基具体贡献了多少盈利或者亏损,但从商誉减值的数据来看,情况不太乐观。 事实上,2017年的商誉减值并非首次,早在2014年,其就曾对2011年收购的51%的股权,此项收购构成关联交易。 由于彼时大股东光大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也成为二股东光大控股的实控股东。 2016年,以7.95亿元现金,进一步收购的业绩情况,因此并购来的业务到底赚不赚钱,只有天知地知光大自己知了。 2014年,对这次收购产生的商誉计提了1.66亿元的减值,给出的理由就是香港地区经纪、投行、资管业务资产组的预计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综上看来,还是十分钟情于香港这个市场的,不然怎么会屡战屡败,愈战愈勇? 只是不知道有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23456789 官方微信:15689895656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02-2017 时间财经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