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票据融资而言,盛松成认为,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区别对待。所以在加强监管检查的同时,也应避免一刀切、一窝蜂,发现问题就要坚决整改,该支持的还应支持,维护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企稳的势头。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票据融资激增说明什么?资金投向了哪里?如何避免票据套利局面出现?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2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一一作出了解答。 票据融资激增缘何引发市场关注? 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供应商先交货、企业后付款是很常见的。付款企业签发商业汇票,承诺在指定日期前付款,但供货方往往要求银行担保,这一担保行为就是所谓“银行承兑”,商业汇票也就成了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融资是实体经济的一种融资方式,是商业信用的一个载体。”盛松成介绍,银行承兑汇票将原先的商业信用升级为银行信用。持票人可以按时收到货款,也可以将票据在到期日之前卖给银行,也就是所谓“贴现”。票据贴现后就成了银行表内的贷款。 1月份新增的5160亿元票据融资,就是盛松成介绍的这类贷款。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的表外融资,体现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支持。1月份,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3786亿元,同比多增2349亿元。 “票据融资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之一。1月份,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较多,这表明表外信用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盛松成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受到决策层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从历史经验看,信贷恢复时往往会出现票据和短期贷款先恢复。 新增票据融资都投向了哪里? “票据融资显著增加主要还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盛松成表示,票据融资是重要的融资渠道,相对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强、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目前中小微企业在票据融资中的占比超过六成。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票据融资激增反映出银行为缓解“资产荒”而多做票据融资,并可能造成资金空转风险。 对此,盛松成认为,票据融资激增也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季节性因素有关,年初的单月信贷投放往往是全年最高的,仅凭票据融资规模激增难以得出“资产荒”的结论。由于春节的错位效应,将1月和2月份的数据加总后再与历年的情况作比较,有助于人们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盛松成坦言,1月份,由于当时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叠加春节前银行揽存的因素,结构性存款和票据贴现利率曾有倒挂,确实曾经出现短暂的套利时间窗口。“不过,在市场条件下持续的套利是难以存在的,套利行为本身也会消除套利空间。随着结构性存款利率向合理水平回归,目前基本没有套利空间。” 未来如何防止票据套利? 在盛松成看来,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为“防风险”“稳增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数据显示,1年期、3年期和5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与同期限国债之间的利差也有所收窄,分别从2018年末的0.99、0.88和1.09个百分点下降至目前的0.78、0.75和0.90个百分点左右。AA+企业债信用利差也几乎同等幅度地下降。 盛松成认为,这些都反映了企业信用在逐步恢复。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既不大水漫灌,又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促进金融机构贷款。“为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注重对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分析研判,充分考虑经济金融运行的趋势和特点,对政策可能的经济后果需要深入评估。” 就票据融资而言,盛松成认为,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区别对待。所以在加强监管检查的同时,也应避免一刀切、一窝蜂,发现问题就要坚决整改,该支持的还应支持,维护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企稳的势头。 “我们经常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监管政策也需要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盛松成表示,现代银行是贷款创造存款、信贷创造货币,而贷款的很多条件和规则是监管政策决定的。 此外,盛松成表示,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核应更加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坚持票据融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防止票据套利。
央行参事:票据融资大增支持实体经济 套利空间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