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内仍需重点关注表外融资杠杆高、表内信贷融资明显受阻、信用资质偏弱的市场主体的债务违约风险。今年债务违约潮为什么都是民企?今年债务违约潮为什么都是民企? 今年以来,企业信用债违约潮起,使得市场开始担忧企业债务风险是否会进一步蔓延。“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再一次在此轮金融监管和流动性收紧过程中得到验证。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容易被市场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与上一轮企业债务违约不同,此轮债务违约全部都是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未来的前景又将如何演进?且看下文的分析与探讨。 企业债券违约潮整体风险可控 首先来看一下今年以来企业信用债券的整体违约情况。根据Wind的数据,截止5月14日,今年共有20只信用债发生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163.5亿元,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从绝对规模和数量来看,今年的企业信用债违约风险与2016年和2017年全年相比,仍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快速蔓延的现象。 今年发生债务违约的都是民企 在此轮债务违约趋势中,被大多数分析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包括近期爆出债务困难的浙江盾安集团,以及2018年已发生债务违约的主体全部为民营企业,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和2016年,虽然违约企业中民营企业也占主导部分,但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违约现象并不鲜见。 第二,资金成本回升期,民营企业财务费用上升幅度更大。在资金较为宽松的2016年,国有企业财务费用的下降幅度,要大幅高于民营企业财务费用的降幅。同样,在2017年,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持续偏紧,各行业融资成本都有明显上升,但国有企业仍然占据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条件更为宽松的优势,财务费用的涨幅也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涨幅,尤其是2015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发行主体范围由仅限于境内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的市场主体,并建立了非公开发行制度。自此之后,大规模增长,同时3年期主导的于2018年开始进入债务偿付期,企业必须继续发债或通过结构性工具进行再融资,才能实现流动性的可持续。 然而,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和资金面持续偏紧状况加剧了再融资的难度。 一方面,在当前资金面持续偏紧情况下,债券融资一级市场发行整体呈现短期化、高等级化特征,大量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主要集中在发债主体评级AA+、AA、A等评级较低的,其中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另一方面,4月份以来的资管新规使得大量表外非标资产重回表内,此前大量依赖非标表外融资渠道的发债主体,获得表内贷款融资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面临较大的资金接续压力。 另外,2018年1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修订版《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明确划出了60%的股票质押率红线,对股票质押比例过高的发债主体进行限制,这也压缩了企业发债的额度。 最后,民营企业获得表内信贷融资的劣势依然存在。在社会融资整体偏紧情况下,虽然银行信贷仍保持平稳增长
今年债务违约潮为什么都是民企?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