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 新京报:是时候对海归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了

    发布时间: 2019-03-29首页:主页 > 评论 > 阅读()

    一家之言 时代不同了,要像重视海归一样重视本土人才,要像激励海归一样激励本土人才。 近日,在全国两会上,多名来自科学教育界的人大代表,都谈到了本土人才和海归不同等待遇的问题,呼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实现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一视同仁。 给予“海归”人才特殊的待遇和优惠条件,在过去是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回国的一种措施。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很大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人才回国。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本土人才与海归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如果继续在观念和标准,客观上对本土人才构成一种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外教育和科研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量子科学、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一些领域,国内科研水平已经不比国外差;在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开始发挥引领作用。 可以说,在不少领域,本土培养的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科研和学术水平并不比很多海归差。对此,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固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冷落了占大多数的本土人才。 当下,在国内不少地方,“人才争夺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与之一脉相承的,就是在教育“上游”加大对人才的培养,而这首先就应加强培养本土人才。只有给予本土人才和海归同等待遇,才能更好地储蓄富足的人才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随着这些年人才“逆差”的缩小,过去到海外镀镀金就身价倍增的预期,已经越来越淡化了,海归和本土人才,越来越站在一样的起点上。不少海归人才也发现,在国内更能发挥自己所学,更容易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活生生的应用场景,参与到改变十几亿人生活变革中去。如何利用机遇红利吸引人才,同样值得探索。 在当今信息和人员高度流动的形势下,人才流动已经更多地变成市场驱动,这个时候,人才的产出效率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公平上。一句话,要像重视海归一样重视本土人才,要像激励海归一样激励本土人才。 □丁永勋(媒体人) .新.京.报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23456789 官方微信:15689895656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02-2017 时间财经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