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 张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新动能新方位转变

    发布时间: 2019-03-29首页:主页 > 评论 > 阅读()

    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决定的。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阶段全面调整,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经济动能正由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全面转变,经济方位也正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低端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的高端发展阶段全面过渡。可以说,经济的新结构、新模式、新动能、新方位等一系列新特征正在逐步孕育壮大,即将破茧而出,成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崭新力量,引领中国稳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正是怀着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带着敏锐的判断眼光,中央提出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战略重大创新举措。这一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方案出台,再到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和推进,已经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初步成效。在去产能方面初战告捷,2016年4500万吨钢铁和2.5亿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均已提前超额完成,带动PPI由负转正;在去库存方面成效初显,截至今年8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已经连续6个月减少,房地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去杠杆方面获得进展,2016年10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取得成效,2016年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下降0.13元,降成本总额预计全年高达1万亿元;在补短板方面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速,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层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中国指明了经济新结构的必然方向、经济新模式的突破路径、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经济新方位的必经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制定与出台,既充分考虑到中国推动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利益掣肘局面,项项瞄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也充分关注到中国当前阶段必须以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导的关键发展任务。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后续中国普通员工工资的可持续增长、高人力资本就业岗位的创造、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中间阶层的持续扩大、内需驱动增长模式的强化,提供了以实体经济部门作为依托的坚实基础。  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制定”“落实”转向“攻坚”、迈向“深化”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纵深”和“深化”之期,要把握好改革强度和稳中求进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坚决打破各种地方利益藩篱,纠正某些地方政府的认识误区,积极处理和把握好推进五大任务、主动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行政机制体制改革的关联互补作用,发挥这四者的有机结合作用,毫不动摇地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落实和积极推进,充分预防和化解各种地方性和全局性金融风险以及其他风险,要力争在改革中控制风险、化解风险、消除风险,做到在经济发展的“稳”中来求“进”,在“进”中把握好“稳”的尺度和力度。  其次,在深化改革之期,要把握好关键领域突破和系统协同推进之间的有机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核心是机制、体制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推进要与相关领域的重点改革使命相结合。要在去产能工作中落实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任务,要在去库存工作中构建中国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机制,要在去杠杆工作中破除中国的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在降成本工作中要通过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着力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在补短板工作中纠正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产生的机制体制因素,破除阻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体制障碍因素。  最后,在深化改革之期,要把握好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加快经济新动能培育之间的平衡关系。当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忽略了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对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产业、房地产行业、金融业以及物流业等相关行业,对地区经济新动能的支撑作用。制造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粗放型发展阶段的关键推动力量,更是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关系,主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这三者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既要重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现阶段中国多数地区经济新动能培育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杰)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宏观 - 公司 - 体育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23456789 官方微信:15689895656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02-2017 时间财经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