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9 | 栏目:评论 | 点击:次
——养老服务业需要大量女性“三工”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已87岁,公司副董事长CharlesT. Munger为94岁,公司CFO马克为67岁,公司再保险业务CEO阿吉特为73岁。再看它的董事会成员:RonaldL. Olson为76岁,WalterScott, Jr. 为86岁,DavidS. Gottesman为91岁,ThomasS. Murphy为92岁。这些老年人可不是你想像的“老糊涂”,这家公司是世界一流的最大保险公司之一。 我们再看看美国的志愿者年龄分布。在美国,做志愿者就像他们信仰宗教一样,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据美国2015年度志愿者报告统计,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人口比重接近25%,也就是每4个65岁以上老人中,就有1个人参加志愿者服务,他们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按照志愿者全年服务时间长度来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全年提供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为94小时 男女退休年龄 城镇职工 基本养老保险 37862 男60岁; 女干部55岁; 女工人50岁。 城乡居民 基本养老保险 50847 男60岁; 女60岁。 总计 88709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2009年开始,中国农民第一次拥有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8%都是硕士研究生,义工(志愿者)更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个社会群体,护工(家庭工人)已经完全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 相比之下,我国“三工”供求缺口却高达数千万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到那时,工程师不会因父母瘫痪而放弃或中断自己的专业工作,因为对失能、失智父母的护理,并非工程师的专长,照料效果未必好;相反,专业护工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他的专长,当然应由护工来承担失能、失智老人护理,作为子女的工程师除了掏钱,就是在工作之余常陪陪父母。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亿多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多达1亿多人,随着人口老年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然而,养老并非纯粹意义的“物质养老”,它更是一种“精神养老”。如果我们仅有先进的养老设施,如果缺乏匹配的人文关怀及专业护理,那么,养老服务业就很难形成大气候及良性循环的社会效应。 养老服务业既包括机构养老,更包括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产业,它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能够承担或开展的,它需要全社会、全民行动起来,共同打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需要有保质足量的“三工”(社工、义工、护工)加盟进来,这样,才能让养老服务业发展更丰满、更坚实。 我曾考察过一些公办或民营的养老院,由于人手短缺,尤其是“三工”严重短缺,为了节省成本费用,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提供精细化的专业分工服务,而是大量雇用没有经过专业化、职业化培训的廉价农民工,有不少养老院采用“圈养”方式,入住老人不得自由进出养老院,有的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设在市中心高层楼上,并在楼层之间设置铁丝网上锁,老人基本上不能自由上下楼。这种“圈养”式的养老模式,实际上是很不体面的。 如果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至60岁,那么,将有大批城镇女工人成为新增劳动力,她们可以直接纳入社区服务工种。除了少数部分通过考级成为社会工作者外,其他大部分则通过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就可以上岗提供社区服务或养老服务。这既是社区之福,也是老人之福。大批城镇女工进社区工作,必将极大地充实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尤其是让成千上万的专业化、职业化护工进入社区、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这既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又能促进养老服务业大发展,从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延迟退休年龄改革与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配套安排,从而减少改革阻力和社会压力。